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

时间:2025-02-28 11:26:42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
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,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,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

课堂教学回顾:

一、导入新课

1、 欣赏“杜甫草堂”视频

2、 走进作者

(1)学生介绍杜甫

(2)屏幕展示“名人风采”,学生齐诵

3、 出示背景链接,学生朗读

二、阅读三部曲

(一)、听读篇

1、 播放范读录音

要求:注意字音;把握感情基调;注意节奏、重音、语速

2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

3、 指名读,师生评价

4、 齐诵

(二)、解读篇

1、 示范解读第一小节

a、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,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,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。

b、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。

(1)学生小组间交流

(2)成果验收,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

怒风洒茅    急

用“急”的情感读第一小节

2、 自学提示

a、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,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。

b、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。

C、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,提出来

(1)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,每组完成一小节

(2)代表发言,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

群童盗茅   叹

漏雨难眠   悲

渴望广厦   忧

(3)解答学生疑问

(三)、品读篇

用“掘词法”品读,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,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

1、大屏幕展示示例:例如“怒号”一词要重读,以表现风的猛烈和无情;“老无力”一词应读得缓慢、低沉,表现作者的无力、年迈、悲痛……

2、学生用“掘词法”品读,教师评价

3、 我是“杜甫”,我来读!

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。

三、雨夜听心

一首诗就是一颗心,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,让我们听到了一颗(       )的心的呐喊。

忧国忧民、推己及人(完善板书)

四、千古绝“畅”

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,回到唐朝,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?

(此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)

粗浅点评: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杜甫的佳作,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。本课教学教师遵循“整体——局部——整体”的教学思路,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。主体部分“阅读三部曲”的设计由听读、解读到品读,步步深入,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“以读促教”的教学理念。

古诗语言精美生动,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。教师有效利用诵读、想象等手段,有导学有自学,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,入境入境,从而领悟诗意,体验诗情,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。

读,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,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,在本课教学中,教师在创设自由、和谐、民主、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,以层次性的朗读、吟诵为重点,引导学生自主探究、感悟意境,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。

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,真情涌动,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,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,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,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,深入品味诗句,理解诗文的内容,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。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,此间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,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。八年级的学生,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、求知欲强,想象力丰富,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,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,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,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,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,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、大胆想象、进行小组间的`讨论和交流、利用课件、自主探索等方式,激发学习兴趣,让学生主动地学习。

另外,“课本无非是个例子”,是教学的例子,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。教师传授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——掘词法,定对学生大有裨益。不过我想,如果这一环节让学生配合圈点批注的方法,效果一定会更好。

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

教学目标:

1、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,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。

2、品析诗歌语言,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,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

初步的鉴赏能力。

3、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博大胸怀。

教学重点:

反复吟诵,把握诗歌内容,理解诗人情感,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

教学难点:

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

教学流程:

一、导入

背古诗《春望》导入课题,

(PPT出示课题)

二、诗歌学法指导

问: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?

1、析诗题

2、知作者

3、想画面(故事)

4、品语言

5、悟情感

三、分析诗题、简介作者

1、简介作者

2、解析诗题:

(板书课题)

(1)“为”的读音,(2)“为————-所”被动句式(3)歌行体

歌行体,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,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,抒发感情,句数多少

不限,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“自由体”诗。

(4)从诗题看,这首诗写了什么事?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?

四、初读,知内容。

过渡:带着这些猜测,让我们来读这首诗——

1、师范读,生画出朗读节奏,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

2、学生试读:(正音,纠正朗读中的问题)

思考:你读到了什么,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(秋风破屋的不幸)

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?

例秋风破茅屋

指导归纳:秋风破茅屋

群童抱茅去

丧乱长夜苦

五、默读,想画面。(配乐)

过渡:很好。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?

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,

边读边想象,然后描述出在你大 ……此处隐藏2570个字……

师:“企盼广厦”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。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铮铮壮语,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,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。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,其中有这样两句:“唐朝诗圣有杜甫,能知百姓苦中苦。”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,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。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:

(出示课件)“世上疮痍,诗中圣哲;民间疾苦,笔底波澜。”

请齐读这一节。

四、结束讲授

(过渡语:这首诗,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,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,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。在读的过程中,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)

总结:诗为事作,屋因人传,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,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,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,诗人追求的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理想,已得以实现。如果诗人在天有灵,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。出示课件:

草堂留后世,诗圣著千秋。

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。我们来一起读一读。

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。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,并完成课后练习一。

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

教学目标:

1、知识与技能:

了解诗人创作背景,识记实词,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,背诵默写该诗。

2、过程与方法:

多读自赏自解,感悟诗意诗人心。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。

(重难点)

3、情感态度价值观:

体会诗人推己及人、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。

课时安排:一课时

教学内容:

一、创作背景:

公元759年岁末,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,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。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,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。

二、杜甫:

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。人称诗圣,其诗被称为诗史。著有《杜工部集》,其代表作有“三吏”——《潼关吏》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,“三别”——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《垂老别》等。

三、原文译文:

1、原文:
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?
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
2、译文:

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,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。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,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,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。

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,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。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。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,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。

一会儿风停了,黑云墨色一般,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。布被(已用)多年冰冷如铁板,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蹬破了。屋顶漏水,床上没有干的地方,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。自从战乱(多年)很少得到安眠,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!

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,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!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。唉!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,(到那时)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!

注释:

⑴秋高:秋深。怒号(háo):大声吼叫。⑵三重(chóng)茅:几层茅草。三,泛指多。

⑶挂罥(juàn):挂着,挂住。罥,挂。长(cháng):高。

⑷塘坳(ào):低洼积水的地方(即池塘)。塘,一作”堂“。坳,水边低地。

⑸忍能对面为盗贼:竟忍心这样当面做“贼”。忍能,忍心如此。对面,当面。为,做。

⑹入竹去:进入竹林。⑺呼不得:喝止不住。⑻俄顷(qǐng):不久,一会儿,顷刻之间。

⑼秋天漠漠向昏黑(古音念hè):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,渐渐黑了下来。

⑽布衾(qīn):布质的被子。衾,被子。

⑾娇儿恶卧踏里裂: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都蹬坏了。恶卧,睡相不好。裂,使动用法,使……裂。

⑿床头屋漏无干处:意思是,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。屋漏,根据《辞源》释义,指房子西北角,古人在此开天窗,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。“床头屋漏”,泛指整个屋子。

⒀雨脚如麻:形容雨点不间断,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。雨脚,雨点。

⒁丧(sāng)乱:战乱,指安史之乱。

⒂沾湿:潮湿不干。何由彻:如何才能挨到天亮。彻,彻晓。

⒃安得:如何能得到。广厦(shà):宽敞的大屋。

⒄大庇(bì):全部遮盖、掩护起来。庇,遮盖,掩护。寒士:“士”原指士人,即文化人,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。俱:都。欢颜:喜笑颜开。

⒄呜呼:书面感叹词,表示叹息,相当于“唉”。

⒅突兀(wù):高耸的样子,这里用来形容广厦。见(xiàn):通“现”,出现。

⒆庐:茅屋。亦:一作“意”。足:值得。

四、诗内容:

一段:秋风破屋,卷走茅草。 二段:群童抱茅,诗人叹息。

三段:屋漏床湿,彻夜难眠。 四段:推己及人,忧国忧民。

诗意: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,实言战乱之堪苦。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。

诗色:

1、语言鲜明,用词生动、准确。

韵脚-号-茅-郊-梢-坳;动词-卷-飞渡-洒-挂罥-飘转

2、描写、记叙、抒情有机结合。

描写: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(1-3段),末端抒发感怀(4段)。

名句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

五、知识拓展:

1、通假字:见此屋——见同现,出现。

2、古今义:

三重茅—三,古义:概述,表示多数。今义:数词,表示确数。

何由彻—彻,古义:到天亮。今义:彻底。

安得广厦—安,古义:如何。今义:安全。

向昏黑—向,古义:渐近。今义:方向。

3、一词多义:“安得广厦”与“安如山”—安,疑问代词,如何;形容词,安稳。

4、词类活用:

踏里裂—裂,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破裂。

风雨不动—名词作动词,风吹雨打

教学过程:

1、重视朗读,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。

2、学习书注,读书必看注。

3、强调重点,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。

4、看情况补拾拓展,因材施教,因实施教。

部署作业:

朗读并默写(重点名句),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。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